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北京驰野探险俱乐部有限公司

中国获得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专业机构
中国赞助北极科考并组织南北两极探险拓展的专业机构
全国免费热线:
010-64296029
010-64704767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拓展资讯 » 野外生存之食物来源1

野外生存之食物来源1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3-08-23 09:53:00

   食物来源

  极地地区有几种食物来源。食物的种类——鱼类、动物、禽鸟、或植物——以及获得食物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季节和你的位置。

  鱼类。夏季,很容易从海岸边、小溪里、河里或湖里抓到鱼类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可用第7章介绍的方法捕捉它们。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岸的水域里水产丰富。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小龙虾、蜗牛、蛤、牡蛎和王蟹等水生动物。在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差别很大的地区,低潮时,你很容易发现贝类。可以在潮水退后形成的平坦沙地上挖掘,在退潮形成的水洼以及近岸的礁石上寻找。在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差别不大的地区,暴风雨造成的海浪也经常将贝类冲到海滩上。

  生活在阿留申群岛以及阿拉斯加南部海域的多刺海胆的卵是非常美味的食物。可在潮水形成的水洼里找寻海胆。把它放在两块石头之间,挤碎它的壳。海胆的卵是鲜黄色的。

  多数北方鱼类和鱼卵都是可食的,除了北极鲨鱼以及杜父鱼卵。

  双壳类动物——如蛤蜊、贻贝等,通常比螺旋型壳类动物——如蜗牛——要美味。

  警告:黑贻贝是北方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含有剧毒。有时在贻贝组织里发现的毒素跟士的宁一样危险。

  海参也是可食用的海洋动物。在它体内有五条长长的白色肌肉,吃起来味道跟蛤蜊肉差不多。

  在初夏,胡瓜鱼会在海边的浪花里产卵,有时你可以用手将它们捞上来。

  巨藻是一种长长的带状海草,它以及其他小一点的、生长在近岸岩石上的海草也是可以食用的。仲夏季节,你还经常能从海草上发现鲱鱼卵。

  海洋冰上动物。几乎所有的北极海岸地区都能发现北极熊,但是在内陆地区基本上见不到。如果可能,要尽量避开北极熊,它们是所有熊类动物中最危险的。它们是不知疲倦、聪明的捕猎者,有极好的视力和特别敏锐的嗅觉。如果你必须杀死一头熊来做食物,接近它时要特别小心,射击时要瞄准它的脑袋,子弹射在其他地方几乎杀不死它。熊肉在吃之前一定要烹制。

  警告:不要吃肝,因为它含有大量危险的高浓度维生素A。

  无耳海豹的肉也是美味之一。不过,接近一头无耳海豹并杀死它需要一定的技术。春天,海豹经常躺在它们呼吸用的冰洞附近的冰面上,它们会每隔三十秒会抬头查看是否有它们的敌人——北极熊出现。

  可以用爱斯基摩人的方法接近海豹:趁海豹睡觉时,从它下风方向慢慢向它接近,如果海豹动了,应立刻停止前进,像它一样平躺在冰面上,不停抬头低头,并且微微扭动身体。用身体侧面朝前接近海豹,手臂贴紧身体,尽量使自己看上去像另一头海豹。海豹透气的冰洞边缘很滑,并且朝里倾斜,海豹只要稍一动就能滑进水里。因此,要尽量接近海豹25~50码(23~48米)内,并且要迅速杀死它(瞄准头部)。尽力在海豹滑进水里之前捕捉到它。冬天,死海豹通常是可以浮于水面的,但是要把它拖到冰上面上来很困难。

  如果你有擦伤或皮肤损伤,不要让海豹脂肪和皮肤触碰到你的伤口,因为你可能因此患上所谓的“肥手指”,你的手指会肿胀得非常厉害。

  记住,有海豹的地方通常就有北极熊,北极熊是众所周知的海豹杀手。

  有须海豹和海象生活在大块浮冰之上。海豹的好奇心很重,你有时可以将它们吸引到射程之内。海象很懒惰,但是近距离时它们会变得相当危险。最好用船接近它们。最好将海象和海豹杀死在冰上,而不是水里,这样你比较容易拿到尸体。射杀海象时要对准它头部以下的颈部。从海象身上,除了肉,有时还可以得到乳汁。杀死一头海象之后,你可以给它挤奶,一头海象通常可以得到16夸脱(18升)的乳汁,还是这头海象,一个小时之后再挤,差不多还可以得到相同量的乳汁。

  警告:有须海象的肝脏不能吃,它跟北极熊的肝脏一样,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A。

  陆上动物。在极地地区的某些区域生长有驼鹿、北美驯鹿、石山羊和山区野羊、麋鹿、和熊等陆地动物。

  驼鹿经常发现于灌木浓密的地方,它可能会向人猛冲。冬天,爬到小山或者树上,你也许会发现动物的“烟”(身体水分蒸发凝结成的水雾,看上去像一小堆火冒出的烟),这股“烟”可能就是驼鹿身上发出的。

  北美驯鹿的踪迹在北极地区迁移不定,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地区、格棱兰西部地区、以及西伯利亚都曾发现它们的踪迹。冬季,它们在冻原地区进食;夏季,它们会迁移至海边或高山上。

  冬季,山区野羊会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到山谷中的地面觅食。它们很机警,很难接近。站在比它们高的地方,趁它们进食时从顺风的一边接近它们,这样你也许会有机会走到足够近的地方射杀它们。

  麋鹿生活在格棱兰岛北部地区以及加拿大群岛上,它们的足迹和粪便很像牛的足迹和粪便。一旦受到惊动,麋鹿会聚集到一起,如果有其他动物接近,雄麋鹿可能会向接近者猛冲过去。

  熊很危险,特别是当它受惊、受伤时,或者和小熊在一起时。如果你发现一大片被破坏的草皮,那很可能是熊曾在此挖掘树根或者寻找地鼠。不要朝熊开枪,除非你确信能杀死它。要瞄准耳朵根部、颈部、或者肩后。熊在冬天会冬眠。

  极地地区还有狼出没。

  在亚北极的南部地区有树木生长,能发现豪猪。豪猪以树皮为食,所以,如果你发现被剥得光秃秃的树枝,那么你很可能会在这里发现豪猪。

  雷鸟、猫头鹰、以及大乌鸦是极地地区冬季仅有的鸟类,它们在林木线以北非常稀少。雷鸟、猫头鹰与其他野禽一样美味。大乌鸦太瘦了,不太值得费劲去捕捉它们。雷鸟会根据环境改变颜色,这使它们很难被发现。石雷鸟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很容易接近。柳雷鸟生活在河边低地的柳树丛中,它们总是群聚在一起,很容易捕捉。夏季,所有的极地鸟类都有2~3个星期的脱毛阶段,这个阶段的鸟类不怕人,很容易捕捉。可用第7章介绍的方法捕捉它们。

  要趁猎物还温暖时将它们剥皮、屠宰。如果你没有时间给动物剥皮,贮存前至少要去除猎物的内脏、味腺和生殖器。如果时间允许,将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并分别冷冻,需要时就取出一片。将所有动物的脂肪都留下,除了海豹的脂肪。冬天,猎物在室外会很快冻硬。夏天时,你可以把动物贮存在地面的冰洞里。

  植物。尽管没有树木,冻原地区在暖和的季节还是有很多植物生长的,不过比之温暖气候中的植物,这里的植物都很矮小。例如,极地柳树和桦树与其说是树,不如说是灌木。

  有些极地植物吃了以后可能会中毒,应只选择那些你知道可以食用的植物,如果不确定,要用可食性通用检验法检验。

  行进

  在极地地区生存或逃生,你会遇到很多障碍,障碍类型以及其危险性取决于你的位置和季节。你应该——

  ●避免在暴风雪中前进。

  ●穿越薄的冰层时要小心,可以平卧在冰面上匍匐前进,这样可以分散你的重量分布。

  ●过河时,要等到河水水位最低时。正常的结冰、解冻作用可能会使水位在一天中相差6.5英尺~8英尺(2~2.5米)。而结冰、解冻过程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这取决于河流到冰川的距离、温度、以及地形。在河水边扎营时也要考虑到水位的变化。

  ●考虑到极地清澈的空气,它会影响你对距离的估计,低估距离比高估距离更常发生。

  ●尽量避免在“乳白天空”的环境下行进。颜色失去对比的情况下,你无法对天然地形做出判断。

  ●过雪桥时,只有和水流障碍呈直角的雪桥你才可以通过。用棍子或冰镐找出雪桥上最坚实的部分,为了分散重量,你可以爬过去,或者穿上雪鞋或滑雪板。

  ●在天色尚早时就要开始扎营,这样你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天黑前就能搭建好避身所。

  ●应考虑将河流——不管是结冰的还是未结冰的——作为行进之路。结了冰的河面上通常没有松软的积雪,因此比陆地上更容易行走。

  ●在有厚厚积雪覆盖的地区行走时要穿上雪鞋。12英寸(30.5厘米)或以上的积雪会使行走非常困难,而且如果鞋袜湿了,还会导致战壕足病或冻伤。如果你没有雪鞋,可以用柳树、布条、皮革或其他适合的材料自己做一双。

  没有雪鞋或滑雪板,在厚厚的雪地上行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雪地上留下的深陷的足迹会给所有追踪者提供极好的线索。如果你必须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进,那么要避开积雪覆盖的河流。厚厚的积雪具有隔热的效果,可能会阻止雪下的水面结冰。如果是在有山的地区,要避开那些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在有雪崩危险的地区,应选择在凌晨行进。在山脊上,雪会在背风的一面积聚起来,形成垂悬的雪堆,称为雪檐。雪檐经常会延伸出山脊很远,如果踩在上面,可能会断开。

  天气迹象

  有很多不错的方法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风。你可以将几片树叶或草扔到空中,或者观察树顶来辨别风向。辩明了风向之后,你就可以预测即将到来的是什么天气情况。迅速移动的风表明不稳定的大气层,说明天气很可能要变化。

  云。

  烟。上升的烟柱又细又直说明天气晴朗,如果烟柱很低,或者水平运动,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

  鸟类和昆虫。在沉重、潮湿的空气中,鸟类和昆虫飞得要比平常低,这表明很可能会下雨。暴风雨来临前,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变得频繁,但是蜜蜂却是在天气晴朗之前变得忙碌起来。

  低气压。风速缓慢,甚至察觉不到,空气沉重、潮湿,这些都表示了低压气峰。出现低压气峰,天气一定会变糟,并且可能会持续好几天。你可以“闻到”和“听到”低气压:滞缓、潮湿的空气使得荒野的味道比高压时要明显得多。另外,比之高气压,在低气压下的声音会更加清晰,传得更远。

此文关键字:拓展训练   北京拓展公司   户外探险   企业年会   北京野外生存   客户联谊   拓展游戏   野外生存   彩弹CS   穿越沙漠   穿越腾格里
下一篇:生存压力上一篇: 野外生存之取火

相关资讯